紡織報第159期,2024年9月9日出版
第159期-2024年9月9日紡織報P1
紡織業的全球布局 轉型之道與商會未來 楊勳分享產業轉型經驗與商會發展新策略
在這個充滿活力的新時代,香港紡織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挑戰,製造業不單要成為「生產性服務業」,更加要積極拓展數字化經營。本報今期有幸專訪了業界的領導人物、旭日集團副董事長兼總經理、真維斯董事長楊勳,他以其卓越的商業智慧與深厚的文化底蘊,引領紡織業的創新與發展。在此次訪問中,楊勳不僅分享了他在紡織業的豐富經驗、多年來的經營智慧與見解,深入探討了香港紡織業的現狀與未來發展方向,還就本會如何適應新時代的變化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數字轉型的典範2024年1月的一個下午,政務司司長陳國基率團到訪惠州旭日集團中國總部,了解其在內地投資製造業到成功轉型至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的歷程,包括近年如何積極拓展數字化經營。當天,楊勳向來賓們介紹了真維斯品牌近年來透過數字化、平台化及品牌化,實現高質量發展。這些轉型不僅提升了企業的營運效益,也為業界樹立了數字化轉型的典範。而今天,楊勳就坐在其香港總部「一號九龍」的辦公室,就這些經驗對《紡織報》讀者侃侃而談。楊勳首先談到,隨着香港紡織工廠的逐漸消失,業界面臨着重新定位的挑戰。他指出:「現在的紡織行業應該與時俱進,不僅僅是滿足客戶的需求,還要主動開拓銷售渠道,服務好客戶,提供優質服務。」他提出了香港在全球化背景下兩個可能的方向:一是向東盟、南美或非洲等地區擴展,尋找合適的成本基礎以保持競爭力;二是藉助中國的高消費市場,將銷售重點轉移到內地。此外,他強調,除了傳統的代工生產模式,香港應該更加重視開拓內市場,特別是中等收入消費群體。他說:「內地現在的消費水平很高,中高級的消費市場很大,應該思考如何做好這個市場。」企業轉型與成功之道正如他在接待政務司司長一行時所分享的:「旭日集團之所以能夠在歷次轉型中持續取得成功,關鍵在於企業特有的文化和管理制度。」這種文化和制度的結合,使得旭日集團在面對市場變化與挑戰時,能夠快速調整策略,維持競爭優勢。楊勳提到了旭日集團的四次轉型歷程,從生產到海外生產再到貿易,轉向零售,並成功打造了真維斯品牌,然後轉型發展至資本投資及資本管理型企業。在討論到真維斯品牌的成功轉型時,楊勳詳細闡述了從傳統實體店零售轉型為「品牌經營」的發展經過。他強調:「每次轉型都是為了適應市場變化,這樣才能保持競爭力。」楊勳進一步解釋了品牌經營的重要性:「我們提供管理和數字化技術支持,幫助合作夥伴提升業績。他們的庫存和銷售比例也得到了平衡,這是我們成功的例子。」他透露,自2020年起,真維斯的網上銷售額從4.6億元人民幣增長至2023年的43億元人民幣,今年在上半年更達到30億元人民幣,增幅高達65%。商會的角色與行業發展的橋樑在談及商會在行業發展中的角色時,楊勳指出,商會應該成為行業與政府、社會之間的橋樑,會員之間互相支持和交流的平台,通過組織活動、提供信息交流平台來引導會員企業走向成功。他表示:「商會不能只依賴政府的支持來獲取利益,而應該主動推廣行業,為社會和社會做出貢獻。」楊勳還提到,商會應該更加積極地參與設計和時尚相關的活動,特別是在內地市場快速增長的情況下,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應該更好地發揮這一角色。「我們應該不僅僅做出口生意,也要關注內需如大灣區市場、時裝周和展銷會等接觸內地的渠道。」他提出商會應該定期開會交流,以獲得更多的支持和資源。對於如何吸引年輕人參與商會工作,楊勳認為,商會需要向年輕人提供方向和機會,讓他們看到未來發展的可能性。他強調,商會不是保姆,而是資訊交流的平台,應該積極促進會員之間的交流和發展。人才培養與校企合作的雙贏模式楊勳在訪問中也強調了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楊勳也分享了旭日集團與多所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經驗和成果。他指出:「隨着我們在內地的發展,需要大量人才。如果沒有這些人才,很多事情是無法開展的。因此,我們與惠州學院旭日廣東服裝學院合作,為我們的行業培養人才。」透過與院校的合作,集團不僅為自己的業務發展培養了人才,也為學生提供了實踐機會,實現了雙方的共贏。這樣的合作不僅為企業提供了穩定的勞動力來源,還促進了學校與企業的雙贏發展。他還分享了最新的合作成果:「去年12月,我們與惠州學院合作成立了『品牌生態圈協同創新中心』,這是一個互惠互利的項目,非常值得分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觀與企業發展最後,楊勳表達了對中華文化的重視,他認為中華文化的價值觀對公司和商會的發展至關重要。楊勳談到了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視,並將其應用於企業經營和管理。他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意識』和『四個自信』是中國快速發展的基石,而這種文化理念同樣適用於企業經營。」他強調,企業必須首先能夠自立,不成為社會的包袱,這樣才能在穩健發展的基礎上服務社會。他強調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重要性,以及在個人和企業層面上對社會責任的承擔。在結束這次訪談時,楊勳對商會出版的《香港紡織報》提出了建設性的建議,包括增加出版頻率,以提供更及時的市場資訊。他也表示願意為商會提供進一步的支援和資料。楊勳智慧,不僅為香港紡織業界提供了寶貴的指導方向,也展現了他對於企業如何在變化的市場環境中找到生存和發展空間的深刻洞察。這次訪問無疑讓我們更加深入了解了這位業界領袖的思想與理念,不僅為紡織業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指導意見也為商會的角色和功能提供了新的視角。楊勳的經驗和見解無疑將激勵業界同仁共同努力,推動產業的持續發展和繁榮。
香港紡織商會基斯
寶貴的指導意見也為商會的角色和功能提 供了新的視角。楊勳的經驗和見解無疑將 激勵業界同仁共同努力,推動產業的持續 發展和繁榮。 香港紡織商會基斯
香港紡織商會、香港紡織業聯會代表於8月27日聯合立法會紡織
及製衣界議員陳祖恒,與特首政策組組長黃元山博士會面,遞交紡
織及製衣界《2024年施政報告》聯合建議書。建議書以「銳意改革
引領創新同譜新質生產力築牢國際競爭力」為主題,圍繞新
型工業化、支援工商業及中小企發展,及構建亞洲時裝紡織樞紐,
提出逾70項政策倡議。
陳祖恒:繼續發揮業界「十八般武藝」
共建跨國供應鏈打造亞洲時裝紡織樞紐
紡織及製衣業是傳統優勢產業,發展底蘊雄厚,是創科研發、供
應鏈管理、品牌發展等領域的大戶,與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戰
略不謀而合。為推進業界高質量發展,業界建議《施政報告》成立
「時裝及紡織發展局(FTDC)」,作為法定機構專責統籌行業發
展,更有效整合支援業界發展的政策及資源,引領行業改革,打造
香港成為亞洲時裝紡織樞紐,對接國家紡織服裝業發展,貢獻國家
「新質生產力」發展。
隨着「香港時裝設計周」於年底首度舉行,由業界翹楚牽頭發起
的「香港時裝協會(HKFC)」即將成立。業界建議,特區政府應
積極繼續透過「文創產業發展處」,着手與「香港時裝協會」及業
界持份者緊密合作,為往後每年舉行的「時裝周」做好長遠規劃,
並期望繼續以「創意智優計劃」支持「協會」及業界工作,舉辦各
大時裝盛事、匯聚國際不同品牌,構建香港成亞洲時裝品牌交流中
心,以品牌建設加快激發「新質生產力」。
以創科帶動產業創新
在推進新型工業化層面,業界指出,紡織製衣等傳統優勢產業,
於推進新技術、新材料研發和應用表現突出,建議政府應更善用傳
統產業的優勢,多管齊下推進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轉
型;亦建議着力提升生產性服務業的競爭力,如吸引更多企業及品
牌來港做智能製造和供應鏈管理的基地,結合科技、市場及品牌帶
動新型工業化進程,以創新科技帶動產業創新。
在構建「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上,業界期望,「引進辦」吸納
更多具戰略價值、傳統產業的重點企業落戶香港,從事設計、研發
中心及供應鏈管理等業務,重點企業發展越蓬勃,中小企就能自然
集聚發展,形成具規模的「產業集群」。
潘陳愛菁:將港資企業和品牌「引回來」
香港紡織商會永遠榮譽會長、紡織及製衣界選委潘陳愛菁表示,
建議書涵蓋內容全面,充分代表業界的聲音和意見,期望業界建議
獲政府廣泛接納,包括推出政策、稅務等誘因,將目前東南亞等
「一帶一路」國家設
區域總部的港資企業
和品牌「引回來」,
令業界發展和本港整
體發展相得益彰。
香港紡織商會永遠
榮譽會長、香港紡織
業聯會名譽會長陳亨
利表示,業界作為香
港的傳統產業,擁有
雄厚的發展基礎和底
蘊,香港好早已是紡
織製衣業的「跨國供
應鏈管理中心」,期
望政府一如以往,支持業界提升「新質生產力」,攜手合作推動香
港成為「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業界亦會繼續擔起「前鋒」角
色,對外闡述香港的優勢,繼續說好香港故事,發揮香港連結內地
與世界的「門戶」功能。
陳祖恒指出,香港是唯一集國際聯繫及國家機遇於一身的國際城
市,紡織業界在創科研發、品牌建設、供應鏈管理等領域,都是
「實力派」,業界期望與特區政府攜手同進,繼續使出行業的「十
八般武藝」,將香港打造成亞洲時裝紡織樞紐,為香港拚經濟及增
強國際競爭力、為國家構建「新質生質力」,作出更多貢獻。
香港紡織商戶余青
第159期-2024年9月9日紡織報P2
NAMI 可持續染料 為紡織業界提供豐富持久的新色彩
紡織品印染是全球水污染的第二大原因。隨着紡織業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視,行業對植物基染料代替合成染料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然而,傳統的植物基染料在紡織品上的色彩不均,色牢度也較差, 難以應用於時尚服裝中。其中,從植物萃取的靛青(indigo),其萃取度不大於1%,而靛藍(indigotin) 的含量也不超過20%。雖然從蓼藍(Persicaria tinctoria)葉提取的「日本藍」靛青染料能在牛仔布上呈現出美麗的色彩,但蓼藍葉需要至少一年才能收成。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NAMI) 透過使用豐富的胺基酸材料,通過生物合成和基因工程技術,調控構成染料分子的合成酶的形成,進而篩選高產的菌株,培養及發酵生物合成的靛青染料。相比於從植物萃取的靛青,NAMI 的生物合成靛青染料的靛藍含量高至少1.5 倍;並可透過控制生物合成的代謝物及反應條件,調控其染料色調接近「日本藍」。另一方面,NAMI 的靛青染料5 天到1 周的時間即可收成,生產時間更短,產量更高。以NAMI 靛青染色的織物的色彩均勻,色差值(代表色均度的Delta E值)在1.0 以內;水洗色牢度和摩擦度達到ISO 105 標準的4 至5 級,亦不會引起皮膚刺激和致敏反應,符合ISO 10993 標準。這種新型可持續的生物合成染料另外具有鮮豔的紅色和黃色,並提供優越的染色效果。靛紅(indirubin )作為靛青的副產物,可以賦予靛青染料特殊色調。NAMI 通過控制合成反應的途徑,調整靛紅與靛藍的在靛青染料中的比例,使染料具備更豐富且獨特的色彩。此外,由於靛紅也是一種高產值的抗癌抗菌的分子,NAMI 這項技術研究也具備更多元的發展方向。NAMI 新型可持續染料,無論在高端或永續時尚服裝中,都具有巨大的市場發展潛力。我們正在尋求業界的合作夥伴,期待不久的將來,NAMI 的可持續染料將取代低效能的傳統植物基染料,為紡織業界提供更豐富持久的新色彩。
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
「BUD 專項基金」全新「電商易」正式啟動 支援港企發展內地電子商務業務
內地電子商貿市場迅速發展,為協助中小企業積極把握內地電商市場帶來的機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宣布在「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的專項基金」(「BUD 專項基金」)下推出電商易,支援企業透過發展電商業務拓展內地市場。生產力局於7 月15 日舉行電商易啟動儀式,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在電商易啟動儀式致辭時表示,全球電商業務發展迅速,而內地電商市場發展尤其蓬勃,政府推出電商易,讓企業靈活運用最多100 萬港元資助推行電商項目,進一步支援它們拓展潛力巨大的內銷市場。他鼓勵業界好好利用措施,積極把握內地電商市場帶來的機遇,拓展業務版圖。生產力局作為「BUD 專項基金」的執行機構,首席營運總監林芷君女士補充,傳統產業例如進出口及批發零售業於推動業務升級轉型或會面對較大挑戰。她鼓勵中小企業可運用100 萬港元資助推行電商項目,相信新措施有助緩解中小企業資本不足的問題,有助推動進出口貿易。電商易資助範疇有別於「BUD 專項基金」的一般申請,全新推出的電商易項目下各細項包括建立網上銷售平台、廣告投放、流動應用程式、建立/優化公司網頁及執行其他電商相關措施,以上措施均不設個別資助比例上限,可為企業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支援。電商易的資助會繼續以配對形式發放予獲資助企業,獲資助企業可選擇申領首期撥款,每個項目資助上限為100萬港元。請即申請把握商機有關「BUD 專項基金」- 電商易的詳情,可瀏覽www.bud.hkpc.org。如有任何查詢請致電2788 6088 與生產力局「BUD 專項基金」執行機構聯絡。電商易現已全年接受申請,協助企業把握內地電商機遇。除電商易外,企業可繼續經一般申請或申請易途徑申請「BUD 專項基金」的資助,以促進其在內地和其他已與香港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及/或促進和保護投資協定的市場的業務發展。每家企業在「BUD 專項基金」下的累計資助上限將維持於700萬港元。「BUD 專項基金」於2012 年推出,現時的資助地域範圍已擴大至39 個經濟體,批出的總資助額超過51 億港元,受惠企業超過5,600家。除管理「BUD 專項基金」外,生產力局亦管理多項政府資助計劃,而轄下的「中小企資援組」致力協助中小企配對合適的政府資助計劃,過去數年接觸本地中小企,解答申請上的疑問。團隊會提供免費一對一諮詢服務,鼓勵中小企善用政府資助升級轉型,全方位協助企業持續發展。
第159期-2024年9月9日紡織報P3
三中全會對紡織製衣界的啟示
今年三中全會提出《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當中提到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支持企業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事實上,任何社會、任何時代,衣食住行是基本需求,紡織及製衣業作為傳統產業,亦是國家參與國際競爭的主要行業,競爭力必須強化提升。今年3月舉行全國兩會期間,國家總理李強提出的「新質生產力」一詞,以智能製造、智慧零售、智慧營銷,運用AI 和大數據,研發新物料、新科技等多元化策略,將整個產業轉向高增值發展。行業向來與時並進,不少企業、廠商已積極吸納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將固有生產模式升級改造,根據筆者的營商經驗與觀察所得,有以下兩個方向想與大家分享。(一)運用大數據「以銷定產」不少企業、廠商很早已運用自動化生產、AI排單等技術,再下一步則可利用大數據「以銷定產」,按照銷售數據即時調整產量,優點是反應快,庫存低,亦能了解各地方的興趣偏好和消費模式。最明顯的例子,在貨架上裝上感應裝置,即時可收集到數據,統計出最令顧客感興趣的貨品,從而設計及生產更多此類產品,作出更具針對性的資源投放策略,減少浪費及囤積。(二)新銷售模式湧現近年跨境電子商貿市場蓬勃發展,是品牌拓展市場「神助攻」,尤其疫情後,消費習慣改變,網購高速增長。根據GlobalData的電子商務分析顯示,香港電子商務市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CAGR)在2019至2024年期間增長9.9%,其中2024年電子商務市場的市值將為2,260億港元,反映消費者的網上消費趨勢將持續。內地電貿的趨勢更為猛烈,根據國家商務部公布的《中國電子商務報告(2024) 》,單是上半年網上零售額已達7.1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8%。加上直播帶貨、抖音等新銷售模式湧現,業界需緊貼時代步伐,筆者知道現時更有實體店店長身兼直播主,除了做直播帶貨外,客人甚至會微信店長直接下單。因此對店長的能力、要求都較以往有很大的改變,業界需要密切留意於銷售模式的變化與趨勢。鞏固「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地位筆者認為,積極提升「新質生產力」,是鞏固香港作為紡織及製衣業「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的關鍵之一。有見及此,筆者亦在今年《施政報告》咨詢中,建議特區政府繼續用好「引進辦」,引進更多國內外龍頭企業、品牌「落戶」香港,設區域總部,開設設計、研發中心,完善優勢行業的產業鏈和生態圈,以鞏固行業「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的地位。最後亦在此賣個廣告,「香港時裝設計周」將於11 月首度舉行,屆時將展現香港時裝在數碼時代中的實力和優勢,亦是我們向世界展示香港裝品牌的大好機會,大家萬勿錯過!
第十四屆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紡織商會永遠榮譽會長香港紡織業聯
會名譽會長陳亨利
歐盟與香港紡織品貿易:「循環與可持續性」
歐盟在2022 年發布了歐盟對紡織品的可持續性和循環性的2030年願景,(紡織報第156期已經報道過)。摘要地說,到2030 年,所有歐盟市場上的紡織物會是:─ 可持續和循環性的紡織品─ 盡可能採用了回收纖維─ 循環性的衣物會是常規,廢棄衣物將會減少,而且會有足夠的設施回收。歐盟的紡織品生產,大多是工業產品,例如應用在汽車、地毯、濾網上。主流消費市場的紡織品,品牌產品佔了大多數,穿上身上的紡織品,大多是進口的,在歐盟外生產。品牌公司指定了物料,指定了生產廠家,他們可以無限提高對紡織品的要求,可是到底這些要求是否可行,是否可以用低廉的價格生產,暫時都沒有結論。例如,一家著名的快時尚公司,投資了一家把棉質廢棄紡織品轉化為棉漿產品的公司,棉漿供應給再生纖維素公司生產天絲或粘膠用,今年初這家工廠已經倒閉了。另外一項投資,是回收再用紡織品裡的PET,工廠還未投產,還未能證明能否成功。另一家著名的瑜伽服裝公司,投資了生產生物基錦綸PA 的公司,希望能將瑜伽服續步轉化成利用生物基材料生產的服裝。到底我們的「回收再生」與「生物基材料」的情況如何?到底我們現在有多少紡織品在用「可持續性」和「循環性」物料生產?「可持續性」和「循環性」紡織品的產量能否滿足歐盟的2030 年願景?據統計(請看附表):1)棉紡織品:回收的30萬噸棉織品,據報導全部來自孟加拉,全部都是機械回收的。但含棉的紡織品,卻很多是棉和滌綸PET 混紡的TC(或稱polycotton),但機械回收TC效率太低。若把棉纖維用酶處理把PET和棉分離,成本也難被市場接受。所以只有純棉製品才被回收再用。2)呢絨紡織品:只有7%回收再用,呢絨的回收再用比較簡單,有發展空間。3)PET 紡織品:報告中的14%回收率,回收的PET並非來自紡織品裡的PET,來源都是透明廢棄PET 水瓶。已經印染過的紡織品PET,回收再生料的價值太低,沒有人願意回收再生。PET 纖維占全球纖維產量的55%,是最大的纖維品種。紡織行業的rPET 供應鏈實際上處於塑膠行業循環
再用的下游,承接了塑膠行業透明PET水瓶的再生料,把它造成rPET 纖維。至於生物基PET,更沒有必要生產,事關PET 水瓶的供應源源不絕,排山倒海地推給紡織品市場,試問哪裏有經濟誘因去生產生物基PET呢。至於生物基PA 纖維,產量只有2.48萬噸,占全部錦綸纖維產量620萬噸的0.4%,少得可憐。縱觀以上統計數字,只有純棉和呢絨纖維製品值得回收再用,兩者都是有較高經濟價值的,而且回收的技術不高,是經過實戰認證的工藝。按以上的統計數量,估計歐盟的2030願景:A.到2030 年,所有歐盟市場上的紡織物會是「可持續和循環性的紡織品」是不樂觀的,在六年內把再生纖維的產量提高很多倍的難度很大。B. 至於如何實現「盡可能採用了回收纖維」的目標,除了rPET以外,採用其他品種的再生纖維有點不大現實。C. 至於「廢棄衣物將會減少,而且會有足夠的設施回收」的目標,我們現在的紡織品回收設施,都是回收工業廢品用的, 是消費前(pre-consumer) 廢品的回收,離開處理在生活垃圾裏
海量的廢棄紡織品的目標,距離實在太遠了。D. 不過歐盟的「循環性的衣物會是常規」這目標,有不少知名品牌,已經把網站上的產品標識為用「可持續性物料」生產的,不難想像很多都有「漂綠(greenwashing)」之嫌,到底用了多少可持續性物料才可以標識為可持續性產品,業界未有統一標準,所以這些標籤的可信性不高。以上的一切,在2030 年前能否改善?我們相信一定會有進步,但毫無疑問,距離目標還會很遠。歐盟似乎想把成本和責任都推給歐盟以外的紡織品供應商,歐盟的2030 願景成功的機會不高。但不管歐盟成功與否,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一個紡織品市場,又是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我們必須行動起來。無可否認歐盟的2030願景是美好的願景,有部分是可以實行的這些可行的願景也可以成為我們的目標。循環與可持續性衣物有它的特質再生料的品質是有局限的,例如再生棉漿生產的天絲,品質一定比不上用木漿竹漿生產的天絲。再生rPET 的強度,一定比原生PET纖維差,而且價格一定較貴。生物基PA的強度,一定比不上化工原生PA,而且價格一定不菲。回收再用的呢絨成本一定會比較高,事關廢棄呢絨紡織品的數量少,收集成本不低。對所有紡織纖維的生命周期分析(LCA Life Cycle Analysis)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2023 年的「Techno-scientificassessment of the management options for used andwaste textiles in the European Union」。他們的總結是,廢棄紡織品纖維回收再用的算盤大多打不響。既然如此,高成本和較低品質都是循環與可持續性紡織品的特質,消費者也要接受這類商品的特質。儘管再生和生物基材料都不是十全十美,衣料和服裝開發,可以混合不同纖維來創造獨特的穿着感覺,這是新材料能提供給市場的創新機會。縱觀過去比較成功的一些商業案例:1)環保紙張,雖然顏色不白,但是售價一定比普通白紙高。2)有機蔬菜(Organic vegetables),雖然賣相不完美,但是售價一定比用化肥種的蔬菜高。3)公平貿易(Fairtrade®) 茶和咖啡的售價,一般都可以賣得較高的價錢,而且廣受消費者歡迎。以上三個例子,起初的銷售都不好,慢慢被消費者接受後,售價就可以提高。無疑不少消費者都嚮往購買「循環和可持續性」物料生產的衣物,我們可以相信現在市場的需求遠遠大於能供應的水平,求過於供是利好的現實,提高銷售價格是完全可預期的。可是若品牌公司不提高收購價的話,哪有供應商會願意承擔較高的成本呢?在一個混亂的市場裏,沒有可信的標籤來區分「漂綠」與「循環和可持續性」產品時,品牌公司是否可以提高這些產品的售價呢?有些專門店只賣循環再造物料的服裝,可是產品都是千篇一律的顏色,服飾設計過於簡單,這又能滿足消費者的期望嗎?總之「循環與可持續性」紡織品,它的市場價值,完全取決於供求的關係,若能把需求提高,銷售價格是可以提升的。能賣到好的價錢,供應商是願意開發「循環與可持續性」紡織品的。市場推廣及回收再生我們時間無多,然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還欠清晰的商業良方。在供需方面,有幾個方面比較突出:1. 沒有回收,何來材料去循環回用?我們要提高循環再用的效率,廢棄紡織品必須從生活垃圾中分離出來,分開收集。例如香港的廢棄紡織品的回收大約有6%,應該把廢紡分開收集,然後把棉和毛絨纖維分選出來。2. 生物基材料的研發和生產,需要更大的力度和投資。內地很重視生物基材料的發展,香港並沒有條件開發新材料,不過我們可以利用「可持續性」與「循環性」材料,混合其他纖維,開發新紡織物品種,使消費者能有新的穿着感受,從而提高對這類產品的需求。這方面的工作,香港能夠勝任。3. 要提高「循環與可持續性」紡織品的需求。有了需求生產商才有發展空間。我們急需要:1) 有一個高可信性的「循環和可持續性」標籤的成立( 好像Fairtrade®)。2)要設定標籤的要求,例如含多少再生料或生物基材料才可以用「循環和可持續性」標籤。(例如,含30% 再生或生物基材料的可以貼上銅牌,含50%的可以貼上銀牌, 含70% 以上的可以貼金牌。)3)我們更要杜絕「漂綠」的商業行為,讓真正的環保產品能夠賣到合理的價錢。歐盟提倡的「循環性」與「可持續性」紡織品的願景,借他山之石,這也可以是我們的願景。我們既是世界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也是最大的紡織品消費國,更是最大的廢棄紡織品產生國,若我們不回收,誰來做?沒有回收, 哪循環再造? 我們必須把「循環性」與「可持續性」紡織品做好。這需要很多方面的努力,成功不能一蹴而就,必須一步一腳印。我們距離2030 年,為期不遠,我們需要行動了。
鄭君威
麻省理工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
香港紡織商會董事
第159期-2024年9月9日紡織報P4
理大時裝紡織學院創新項目獲超過6,200萬資助
由理大時裝及紡織學院紡織科技講座教授、智慧穿戴系統研究院總監陶肖明教授帶領的「多感模擬穿戴裝置機理與關鍵技術的研究」項目,在2024/25 年度香港研究資助局「主題研究計劃」(Theme-based ResearchScheme)撥款中,共獲6,237 萬港元資助。項目在智慧穿戴上將為業界未來做出重要貢獻,是對紡織業發展扮演重要角色的新興研究。令人身臨其境的可穿戴裝置陶肖明教授的計劃首創多感模擬穿戴裝置,可傳遞類混合氣味和觸覺,提供更身臨
其境的體驗。計劃將首創纖維集合體結構的仿生機制及其驅動裝置,用於複製混合氣和觸覺。透過建立人工智慧模型和控制模擬設備的算法,將感測器獲得的測量訊號連結起來,提供更身臨其境的沉浸式體驗。
該計劃發揮了理大團隊的多學科專長和跨領域科研的卓越優勢,包括在柔性材料、物聯網(IoT) 、可穿戴系統和生物醫學應用、電子織物、人工智慧、聲學和信號處理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該設備研發目標包括︰透過人工智慧控制的感知和模擬混合氣味的嗅覺模擬設備;透過改變其硬度、尺寸、表面形態和熱性質、可感知和調節作用力和溫度的織物觸覺模擬器;可穿戴的基於織物的聲學聽診器,連續檢測人體內臟器官產生的聲音的位置和強度。這項研究產生的影響遠不止於開發新型裝置,從根本上改變元宇宙技術發展,也將廣泛為社會、產業發展以及人類生活帶動創新,包括醫療、物聯網、智慧城市、藝術技術、機器人、教育、體育、時尚與紡織以及個人防護等。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恆教授表示︰「理大的兩項獲資助項目,具備廣泛應用潛力,並貼切地為社會帶來裨益,充分展示了理大卓越的跨學科研究實力。理大在主題研究計劃屢獲佳績,支持我們致力於為香港長遠發展做出重要貢獻。我們將繼續透過拓展嶄新及尖端的科學研究項目,為世界創造福祉,引領建設更美好的未來。」
香港紡織商會蘇文華
理大未來服裝紡織科技研究中心研討會展示研究項目
香港理工大學於2023 年10 月成立「未來服裝紡織科技研究中心」,於7 月12 日舉辦首屆「國際顧問委員會會議暨跨學科時尚與紡織研討會」,由中心主任范金土教授介紹未來服裝紡織科技研究中心的研究主題及項目。國際顧問委員會由時尚和紡織領域的知名企業家和學者組成,主席為聯業製衣有限公司主席李乃熺博士;成員包括YGM 貿易有限公司副主席陳淑玲女士、申洲國際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執行董事馬建榮先生、晶苑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羅正亮先生、香港無紡布協會理事長吳瑩旭先生、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工程系教授Gregory C. Rutledge 教授、康乃爾大學工學院教授Emmanuel P. Giannelis 教授、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威爾遜紡織學院院長David Hinks 教授,以及東華大學校長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教授。「跨學科時尚與紡織研討會」展示了如何將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融合,為時尚和紡織領域帶來創新,由理大未來服裝紡織科技研究中心五位核心成員展示研究成果。時裝及紡織學院副院長(策劃及發展)及纖維科學與技術講座教授王訓該教授講解有關牛仔布回收的研究;中心副主任及設計學院助理院長(學術專業)劉曦卉博士展示時尚創業和設計管理方面的研究;理大利民先進紡織科技青年學者、時裝及紡織學院副教授壽大華博士介紹個人化濕度和熱量管理的研究項目;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學系助理教授袁雁城博士展示其序列推薦系統模型;電子計算學系及設計學院助理教授李平博士則介紹視覺藝術、時尚和設計模擬方面的最新成果。
引領行業改革創新同譜新質生產力
新一份《施政報告》十月出爐,筆
者再度聯同業界合撰聯合建議書,並
於上月底正式遞交予特區政府。隨着
二十屆「三中全會」勝利舉行,《決
定》以「三個中心,一個高地」,明
確指出香港在國家發展的戰略定位,
筆者與業界對《施政報告》充滿期
待,盼政府積極回應業界聲音,攜手
以「銳意改革,引領創新」的新風,打造香港成亞洲紡織時裝
樞紐,在創新研發、時裝發展、品牌建設等領域。
作為傳統優勢產業的紡織及製衣業,具有雄厚的發展基礎和
底蘊,在研發設計、智能製造、品牌建設等領域,都是「實力
派」,內衣、毛衫等板塊也在全球供應鏈佔據領先地位,更是
唯一擁有研發中心和多個行業相關的法定及半官方機構於一身
的行業,絕對是政府應大力推動的重點傳統優勢產業之一。
為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呼應國家「新質生產力」戰略,筆
者聯同香港紡織業聯會及香港紡織商會就《施政報告》提出多
項重點倡議。第一,業界建議政府調整及改組「製衣業訓練局
(CITA)」為「時裝及紡織發展局(FTDC)」,轄屬商務及
經濟發展局,配合「新質生產力」戰略及政府產業方針,統籌
和推動行業整體發展,整合支援行業的政策資源,並作為對口
單位,加強行業與國家對接及海外聯繫,引領行業銳意改革,
譜出更闊更廣的機遇。
第二,業界建議政府以構建「亞洲紡織時裝樞紐」及「亞洲
時裝品牌交流中心」為產業發展定位。在「新質生產力」戰略
下,打造更多具國際影響力的「中國製造」品牌是目標之一,
這也是業界強項所在。筆者和業界深信,首度舉行「香港時裝
設計周」將是匯聚國際品牌、與內地品牌「併船出海」的重要
平台。
未來,我們期望政府「文創產業發展處」及旗下的「創意智
優計劃」,既支援「香港時裝協會」未來籌辦時裝盛事、品牌
建設等實務工作,同時亦為「時裝周」做好長遠部署和規劃,
吸引更多國際品牌落戶,以國際化及別樹一格的時裝盛事體
驗,引領行業踏上新
台階,為香港整體經
濟及旅遊業等不斷注
入發展動能。
第三,為構造「跨
國供應鏈管理中
心」、提升本港營商
環境及中小企競爭
力, 筆者與業界期
望, 政府繼續用好
「引進辦」及投資推
廣署等功能,吸引更
多來自紡織服裝業等
傳統優勢產業的境外
龍頭企業「落戶」,
以香港作為智能製
造、供應鏈管理、採
購、研發、設計等基
地, 及第一國際市
場,完善優勢行業的
產業鏈和生態圈。筆者相信,有更多龍頭企業進駐,「有大就
有細」,中小企就自然能更蓬勃地發展,形成具規模的「產業
集群」,將行業做大做強。
其中,「香港製造」的口碑獲國際公認,筆者建議政府為較
小金額「新型工業化資助計劃」的申請個案,加快審批時間,
吸引廠家在港建設智能生產空間,如從事高品牌增值的小批量
及定制化生產,帶動行業「高智綠」轉型下開拓商機。
總言之,香港在「一國兩制」下,具有「八大中心」和高度
國際化等獨特地位和優勢,筆者與業界對香港「拚經濟,謀發
展」充滿信心,期盼政府在《施政報告》積極回應業界建議,
為構建「亞洲紡織時裝樞紐」、貢獻國家「新質生產力」發
展,注入更強大的力量。
紡織及製衣界立法會議員陳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