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期-2022年6月13日紡織報 P1
成立廿五載 紡織商會與會員共創光輝前路 訪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期待與紡織商會合作 信保局推出「出口信用擔保計劃」 擔保額上限5千萬元 紡織及製衣業界向李家超提交聯合業界建議書 倡成立基金推動產業發展

成立廿五載 紡織商會與會員共創光輝前路

1997年6月,香港紡織商會成立,轉眼已25周年。

成立香港紡織商會的原因,和紡織品配額制度取消有關。70、80年代,紡織業佔香港出口百分之50,是重要的行業。1997年,由於知道2005年起全球配額將被取消,行業將面對新的困難,於是成立商會,與內地機構提出意見及解決困難。

當年加入商會會員參與的業務很多元化,有紡紗、印染、織布、製衣,也有做帽、做鞋、做袋,所以在行業的代表性非常高。行內很多精英一起推動會務,令紡織商會有今天的成就,多得大家支持和鼓勵。

2011年,商會就內地與香港經貿合作項目簽約,當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是簽署儀式的見證人之一,足證商會地位和重要性。

紡織商會成立25周年 發揚光大

25年來,製衣業面臨很大改變,無論銷售渠道、市場位置、生產基地,業界正在急速地改變,但我始終相信,人們對服裝永遠有需求,代表這行業仍有發展機會。希望紡織業人士能思考自己能做什麼突破,令這個行業仍然能夠發揚光大。

香港紡織業的地位角色其實不斷改變,隨着國內成本增加,生產地點轉移改變,對香港本身業務架構轉變非常大。香港由一個生產中心變為採購中心,甚至現在變成產品開發、設計及創新中心。

此外,我也想提提令我們商會自豪的《香港紡織報》。當年港商出口受歐美限制,面臨很大困難,要與內地機構互補求存,當時港商不懂處理外發加工的過程,以及海關手續、出口轉口的問題,《香港紡織報》登場成為業界交流平台。後來有重要的資訊都可刊登於紡織報提示業界,是向同業傳播資訊的重要工具。我們亦在《香港紡織報》上提出意見,希望特區政府、內地政府及商務部重視我們的困難。

紡織界支持新一屆政府

香港近年面對嚴峻挑戰,通關、經濟及民生等議題備受關注。而在此關鍵時刻,需要一位信念堅定、有承擔、執行力強的行政長官,組織有能力的管治團隊,為香港發展創造有利環境,緊握融入國家發展的新機遇,破解經濟民生的深層次矛盾,帶領香港走出疫情陰霾。

我們期望新任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以「剛柔並重」的作風團結社會各界,制定政策以改善民生及提振經濟,帶領香港盡快走出疫情陰霾,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李先生擔任保安局局長期間,曾在香港紡織業聯會和香港紡織商會舉行的座談會上,與超過40名業界人士會面。李先生善於聆聽各方意見,兼耐心了解業界的看法,足見與工商界溝通良好,相信他可以團結各工商專業領域,共同為香港發展謀定策略。

對新一屆政府的期望

有賴於當年特區政府撥款成立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帶動了業界新的元素,將產品提升。希望將來政府、學界、業界可以更多的交流。研發中心對我們非常重要,目前世界競爭激烈,只有在產品開發,包括設計、創新、科研及採購多下功夫,才能走出一條生存之路。另外,建立自己的品牌,以及網上貿易和服務,也是一條可發展的路。

本集團的發展策略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轉」,相信也可為業界參考。亦期望新一屆特區政府可以帶領業界走出去,到發展中國家開拓商機。

最後,我祝福紡織業界蓬勃發展,香港紡織商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繼續將業界團結在一起,將香港紡織製衣業帶到另一個高峰,並祝《香港紡織報》為業界帶來更多有用的資訊,促進業界發展。

香港紡織商會創會會長、永遠榮譽會長、旭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楊釗博士

訪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期待與紡織商會合作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紡織及服裝學系(Institute of Textiles and Clothing; ITC)成立於1957年,至今已有65年歷史,多年來培育了大量業界人才。今年7月1日起,理大將之升格為「時裝及紡織學院(School of Fashion and Textiles; SFT)」,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特別與本報分享新學院的發展方向,與及未來可與商會合作的空間。

與商會舉辦不同類型的活動

滕錦光教授非常期待與紡織商會合作,「理大希望與商會舉辦不同類型的活動,理解產業的需求,讓我們的科研更有針對性,應用到商會的各位會員的業務上。」他又表示,務使研發成果能於內地轉化為可應用的方案,理大希望在疫情後在各地重要的產業城市建立創新研究院,「紡織也是重點方向。」

「事實上,內地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龍頭產業,例如江蘇的工業材料、深圳的微電子產業等。理大的願景,是在中國內地每一個城市都有基地。而理大則提供知識產權合作,轉化成產業的推動力。如果要在重要的紡織產業城市如東莞創立紡織創新研究院,就需要與商會的各位領導加強合作,透過你們內地的產業和聯繫,同心協力將理大卓越的科研及知識轉移,以協助業界發展。」滕錦光說。

注重設計及製造

談到新學院的發展方向,滕錦光表示,日後學院會更注重時裝設計。「過去幾十年,我們在紡織科研方面的工作取得相當高的成就。隨著香港紡織業轉型,新的產業鏈應運而生,更加注重設計;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與倫敦、紐約等時裝之都仍有差距,」滕錦光希望理大為香港時裝業裝備優勢,以促進業界發展及培育人力。「升格學院有兩個好處,第一,ITC本隸屬應用科學及紡織學院,為配合大學的整體發展,學院可以更大的自主空間,以迎合業界在創科及人才的需要,理大亦會大幅增撥資源支持教學及科研的工作,融合粵港澳大灣區以至國家的發展;最二,理大可以在時裝設計領域扮演更突出的角色,大灣區目前缺少在創意設計上與國際水平接軌的時裝設計學院,隨著學院的成立,將來定能為大灣區培育更多人才。」

滕錦光表示,2018年深圳在南方科技大學成立了創新創意設計學院,這項目正正由他負責。「學院定位為建設國際化、高水平、創新性、實踐型的世界一流設計學院,可見深圳亦同樣重視時裝設計人才培育。理大作為先行者,有非常大的空間在大灣區發展。」學系升格為學院後,將繼續致力培育具潮流觸覺時裝行業領袖,為業界培育具備專業知識及企業精神的優秀人才(理大ITC每年本科畢業生約260人),並按市場對先進技術的要求,課程將加入嶄新科目包括如人工智能、數碼技術、電子商貿、可持續發展等。在科研創新方面,將與紡織業界加強合作,將科研成果落地,科研範疇包括:智能可穿戴技術、量身訂做、時裝供應鏈管理、紡織品研發及改良、紡織工業綠色科技、可持續發展等。

將紡織科技成果落地

談到如何將紡織科技成果落地,滕錦光表示,香港因為土地問題,目前缺少產業基礎和市場,即使有創意亦難以在香港業界發揮。「研究及知識轉移需要更多的土地,理大需要利用大灣區和北部都會區,建立一些大型研究院,為大學科研提供土地;政府也需要提高基礎科研的投入。」滕錦光又表示,理大目前已積極為紡織業界提供創新研究成果,例如率先將人工智能引進時裝設計方面, 並領導不同科研項目,得到政府大力支持。

例如理大積極參與香港特區政府創科重點項目「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InnoHK),以支持香港發展成為環球科研合作中心;又聯同多所世界知名學院於InnoHK成立三間世界級的科研中心,其中一間是與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合作成立的「人工智能設計研究所(AiDLab)」,提升業界的競爭優勢。理大高等研究院(PAIR)亦致力促進跨學科研究,與世界頂級科研機構合作,涵蓋大學具策略優勢的領域,應對業界具挑戰性的問題,當中包括智能可穿戴系統。

滕錦光期望與香港紡織商會保持緊密的合作,「任何合作都要是雙贏的,才有可能成功,我們會積極拓展這些機會,為業界帶來正面影響。」。
香港紡織商會 基斯

信保局推出「出口信用擔保計劃」 擔保額上限5千萬元

香港出口信用保險局以試行形式推出「出口信用擔保計劃」,為期12個月,協助香港出口商,特別是中小企更易取得貿易融資,3月起接受申請。

經濟不景,本會不少會員反映,在環球經濟放緩、外圍環境不明朗以及疫情多重夾擊下,很多中小企面對着極大的經營困難,急需資金周轉渡過難關,以免裁員或倒閉。尤其有不少需要處理歐美訂單的會員,更受制於在美國破產法第十一章(Chapter 11),當公司經營困難,申請破產保護令,所有債主都需要暫緩追債給予這個企業翻身的機會。在經濟困難下,廠商反而被拖欠費用。

面對經營難題,部份會員面對追債訴訟,以及清盤挑戰。政府一直透過「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提供擔保,並因應情況,推出優化措施,幫助中小企獲得商業貸款。根據最新的「出口信用擔保計劃」,信保局為保戶的出口融資作最高七成信貸擔保,上限5千萬港元。借貸機構對保戶進行信貸評估後,就提供的貸款向信保局申請擔保額。信保局總監趙民忠指出,疫情與地緣政治衝突帶來現時的市場波動,「擔保計劃」將提升出口商應收帳款的風險質素,及借貸機構對出口業界提供資產借貸的信心。信保局一直與相關業界保持緊密溝通,籌劃「擔保計劃」細節,並將密切留意市場反應,適時檢討。

香港紡織商會

紡織及製衣業界向李家超提交聯合業界建議書 倡成立基金推動產業發展

紡織及製衣業界向李家超提交聯合業界建議書 倡成立基金推動產業發展

4月27日,立法會紡織及製衣界議員陳祖恒、香港紡織業聯會會長陳亨利、本會會長朱立夫,以及全體紡織及製衣界選委會委員(詳見下文),向當時仍為候選人的候任特首李家超競選辦提交聯合業界建議書,建議新一屆政府推動產業發展。

今次聯合建議書是由立法會紡織及製衣界議員陳祖恒牽頭撰寫,他表示,業界亦同步編撰行業報告,期望下任政府在政策與資源上支持業界的調研工作,待報告完成後,可作為特區政府的一個政策基礎,為整體經濟規畫提供依據。陳亨利讚揚李家超作風務實貼地,勇於面對挑戰,是一名「實力派」,業界非常支持他擔任下任特首;是次遞交業界建議書,希望讓特首候選人「以結果為目標」,將業界建議納入政綱。朱立夫則表示,紡織及製衣業是香港創科的「大戶」之一,有實力更上一層樓。

聯合業界建議書全文

香港紡織及製衣業是本港主要出口創匯行業之一,也是世界紡織與成衣採購樞紐,有全球供應鏈的人才和經驗,具有獨特優勢。未來,紡織及製衣界要對接國家「十四五」規劃、對接東盟區域發展,前景充滿信心,期望與新一屆特區政府可以有新思維協助推動,在政策制訂、改善營商環境、發展業界等方面,與業界攜手共進。

香港紡織業面臨環球營商環境的挑戰。政治經濟時局變化,中美貿易戰持續、環球貿易格局驟變;資訊科技、互聯網、人工智能改變生產和物流模式,對生產提出更高要求。而在後疫情時代,各國、各地區的防疫措施限制了人流、物流,行業供應鏈受阻、甚至中斷,生產和銷售渠道面臨深刻改革。

機遇,與挑戰並存。2020年國家公布 「十四五規劃」,提出了要把「中國製造」推展為「中國智造」,提出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其中,市場供給能力將是關鍵,中國政府提出多項支持科研及先進製造業、擴大內需及優化消費市場、加快發展服務產業,以及促進綠色產業發展的政策,以強化國內供應鏈由研發到銷售的各個環節。對香港紡織及製衣業而言,無疑是一次提升的機遇。

香港紡織及製衣業根基穩固,有實力應對當下時局變化的挑戰,只要政府投入資源,共同提升,效益立竿見影。

第一,是建議成立「紡織及製衣業策略發展委員會」(委員會)。

委員會的職能,負責整合政府推動、支援及資助業界的各項資源,以結果為目標,令資源用得其所,做到貼地、執行到位;並借鑒內地,按「十四五規劃」提出行業政策和目標,引導持分者朝同一方向發展。同時,推進和財政支持有關政府法定機構,如HKRITA、CITA、HKPC、HKDC在前海、橫琴以至整個大灣區的發展,協同內地有關單位,支持當地港資企業科研結果落地。

在推廣和宣傳方面,委員會推動CITA和HKDC建立有國際和中國特色的設計和品牌生態圈,支持行業積極參與內地、香港和國際展覽會、時裝周等各項線上線下活動。

委員會亦要擔當與官方機構協調的角色,與信保局及相關部門緊密合作,繼續推動額外增加ECIC承保內地買方出口信用保險中的風險承受能力,解決買方風險和資金鏈問題,協助港資港企積極參與國內大循環。

第二,建議成立紡織及製衣業持續發展基金,協助紡織和製衣發展及提高競爭力。

基金初始基金約五億元,支持紡織及製衣業科研成果落地,市場推廣,品牌設計發展。同時,增加額外撥款到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HKRITA),並支持行業積極參與內地,香港和國際展覽會、時裝周,和有關的市場線上線下推廣活動等。

香港正面對回歸以來最嚴峻的挑戰,「通關」是業界一直關注的議題,經濟有待復甦,眾多民生難題,如房屋、就業、教育、醫療等領域的難題有待解決。期望新一屆特區政府以「剛柔並重」的作風,堅定信念、勇於承擔、敢於作為,團結社會各界,制定政策以改善民生和提振經濟,帶領香港盡快走出疫情陰霾,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第三,編撰行業報告。業界正籌備對行業規劃作整體研究,整理相關數據,打造具有針對性及香港特色的香港紡織及製衣業報告,期望特區政府可以支持業界的調研工作,將有關工作納入施政日程,並與生產力促進局、創新科技署等部門協調,令有關工作可以得到資金及政策上的支援。報告完成後,可作為特區政府的一個政策基礎,為整體經濟規劃提供依據。

第四,協調跨領域跨界別合作。香港紡織及製衣業發展需要跨部門的合作和協調,特區政府可考慮將推動紡織及時裝設計製造行業,納入其中一個政策局的主要職能,由政府層面作出頂層設計,為不同業界合作拆墻鬆綁,將業界與影視、體育、創科等領域結合,將工業與文化產業結合,完全有條件發展成一種文化創新產業,打造具有香港特色的新興產業鏈。

立法會紡織及製衣界議員陳祖恒
香港紡織業聯會會長陳亨利
香港紡織商會會長朱立夫
紡織及製衣界選委會委員(按姓氏筆畫排列)
方淑君、司徒志仁、邱允恭、呂䏈鳴
陳淑玲、陳愛菁、許彼得、梁嘉彥
黃守正、楊詩傑、楊燕芝、鄭文德
劉培傑、蕭勁樺、顏金煒、羅正杰